淀粉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浏览点击:348
] [ 发布时间:2014-08-13 ] 字体:[
大 中 小 ]
[ 返回 ]
[ 浏览点击:348
] [ 发布时间:2014-08-13 ] 字体:[
大 中 小 ]
[ 返回 ]
[ 浏览点击:348
] [ 发布时间:2014-08-13 ] 字体:[
大 中 小 ]
[ 返回 ]
淀粉加工业是产业链长、市场大、应用广、直接惠及“三农”及民生的产业,就玉米淀粉而言,年加工玉米量已达2500万吨以上,是玉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重要纽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发展淀粉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增产拉动内需,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淀粉加工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风险挑战,全行业同舟共济,使我国淀粉加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提高,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也都有了较好进展,节能降耗减排取得一定成绩,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改善,为行业“十二五”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根据协会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总淀粉产量1973.66万吨,深加工产品(液体淀粉糖、变性淀粉、结晶葡萄糖、糖醇)总量1118.09万吨,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与“十五”末期相比,总淀粉产量增长78%;深加工产品(液体淀粉糖、变性淀粉、结晶葡萄糖、糖醇)总量增长134.5%,但其中变性淀粉只完成规划的83%。
2、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
“十五”末期的2005年,山东、吉林、河北三省玉米淀粉的产量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78%,“十一五”末期的2010年该三省玉米淀粉的产量占全国玉米淀粉总产量的81.2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云南四省区2005年马铃薯淀粉产量占当年马铃薯总产量的46%,2010年上述四省区合计产量占全国马铃薯淀粉总产量的90%以上。
3、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有较快发展
企业做大做强实力有较大提高,产业链明显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基本遏止。2010年年产玉米淀粉100万吨、50万吨和10万吨以上的企业比“十五”末期分别增加150%、66%和58%,而且出现了年产玉米淀粉200万吨以上的企业1个;年产变性淀粉3万吨以上的企业比“十五”末期增加116%;年产结晶葡萄糖10万吨以上的企业比“十五”末期增加40%;年产液体淀粉糖10万吨以上的企业比“十五”末期增加140%,同时还出现了2家百万吨以上的企业。
4、产品结构有所调整
2005年,年产10万吨以上玉米淀粉企业有两种以上深加工产品的占67%,“十一五”末期提高到82%。淀粉糖品种由“十五”末期的不到10种增加到“十一五”末期的近30 种。
5、节能降耗减排取得一定成绩
与“十五“相比,各种淀粉和深加工产品的水、电、汽消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年产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淀粉企业,2010年与2005年相比,玉米单耗下降了5.4%,水、电、汽的消耗分别下降了5.2%、3.3%和23%。一定规模的玉米淀粉生产企业基本上都通过了ISO14001认证。
6、食品安全管理有所加强
“十一五”期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与淀粉加工业有关产品的制修订标准50余项,大中型企业全部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部分企业通过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二)主要问题
1、同质化竞争严重
玉米深加工淀粉糖等产品全国各地无序相继扩建新建,致使有些生产能力闲置,有的企业开工率很低;
马铃薯淀粉也有类似问题,全国有好几千家马铃薯加工企业,而真正规模化的企业也就几十家,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2、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力度不够
玉米深加工过程中,除淀粉以外还有30%的副产品,目前只有少数企业用胚芽制玉米油,大多数均以干燥作饲料处理,未作深加工。薯类淀粉也一样,薯渣、汁液也都没有开发利用。
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大中型淀粉加工企业设有研发中心的不足50%,如果就全行业而言比例是很低的,研发经费的投入也少,因此从行业整体看,创新能力较弱。
4、贯标认证方面还有待提高
目前,多数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少数企业有QS认证,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HACCP(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种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证认,以上4种证书俱全的甚微。
(三)面临形势
1、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国内玉米深加工还在不断新建和扩建产能,国外已有世界500强之一的某集团在辽宁合资兴建了年转化玉米100万吨的玉米淀粉加工企业,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将呈现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
2、国际市场的影响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会越来越大,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将承受更大的价格波动压力。
3、节能环保任务很重
与国际水平相比,淀粉加工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 薯类淀粉加工业节能环保的任务很重。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行业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改变扩大产能的增量发展方式为增效发展的理性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节能减排的意识和控制;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创新型工业之路。
(二)发展形势
1、“十一五”,我国在世界上首先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年提高,给予了食品和淀粉工业持续发展的好环境;
2、城乡居民收入年年增加,对落实扩大内需、保民生的政策创造了条件,这对属于内需的消费品、民生产品的淀粉工业的发展有利;
3、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而作为农产品加工的淀粉工业正是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缓解三农问题的一个产业,有发展前途。
(三)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对我国未来5年的发展提出了十大任务。在十大任务中提到,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淀粉行业必须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未来5年,
务必进一步重视节粮、节水、节能,降低资源消耗,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力求实现全行业的高产低耗,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
1、调整、优化结构,持续健康发展:在保证粮食安全及饲料用粮基础上,调整、优化结构,实现从以规模化入手发展初级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从粗放型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淘汰落后产能。
2、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
3、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进行多层次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做到全方位的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
4、安全优质,品种多样:加强质量管理,强化食品安全,将“安全”作为基本要求,“优质”作为目标,积极开发新产品,丰富品种类型,改善品种质量。
(四)发展目标
1、产量
玉米淀粉年增涨率5%以内,深加工产品年增长率9%。
2、消耗指标
略。
3、污染物排放指标
按照GB 25461-2010 淀粉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因为该标准包括从玉米、小麦、薯类等含淀粉的原料中提取淀粉以及以淀粉为原料生产变性淀粉、淀粉糖和淀粉制品的工业。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 题,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此要实施:
(一)转变淀粉行业增量发展为增效发展的方式
1、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必须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2、实行多品种开发多层次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3、积极研发新产品,同时开发老产品的应用领域,拓宽市场,制成终端产品,以形成差异化。
(二)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1、进一步推进合理布局,极大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2、企业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按照市场结构的调整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研究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保障改善民生的产品需求,以及适应国际出口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内需产品和出口产品。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合,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
4、为提高行业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亏损大的落后产能。
(三)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企业要以科技为主导,实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全方位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3、企业要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优化生产流程,重视生产装备包括配套设备的创新和现代化,积极采用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的新设备。
4、生物产业将成为“十二五”我国经济的先导性、支持性产业。因此行业要把发展绿色制造业和低碳经济应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开发生物化工产品,生物材料产品,生物医药和功能保健品。
(四)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诚信建设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服务,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问题,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五)加强企业管理,实现清洁生产
推广TMP管理、对标管理等先进企业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合理化,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实现清洁生产。
(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规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 等国家有关法规,实现生产安全、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全面提升安全保障水平。